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4月21日,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携手北京研究院走进北京阅读季,开启山东大学北京校友公共阅读空间,以“阅读马拉松”活动迎接 “4·23世界读书日”。
本次活动有40多人报名参加,自上午9时起,大家陆续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6号的中电信息大厦顶层山东大学北京研究院公共阅读空间。
活动现场设置图书展台,参与者除自己带书外,也可借阅现场展示的书籍阅览。
活动参与者有1980级的老校友,也有2018级的在校生,专业背景覆盖文、理、工、医各学科。
活动结合马拉松赛制,根据报名者完成阅读时长分迷你马拉松(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半程马拉松(阅读时间超过5小时)、全程马拉松(阅读时间超过10小时)三种。最终大家根据阅读时长分别获得了相应的奖章。
张涛在展台上拿了一本文学生活馆出品的《领读经典》在阅读区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他是2003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校友,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理工男,平时因为工作忙,他很少潜心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得知母校要在北京研究院开展“阅读马拉松”活动后,他毫不犹豫报了名。
张涛说,参加阅读马拉松活动,有一种仪式感,参加母校组织的活动,内心还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他毕业多年,一直关注母校的微信公众号,新媒体中心发布的这项“阅读马拉松”活动,唤起了他对在母校安静读书的岁月的回忆,他建议文学生活馆把母校更多的人文教育教学资源对接到北京研究院,聚合更多的在京校友一起学习交流。
正在北京实习的孙晓晨也赶来参加“阅读马拉松”活动。她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商学院的大四学生,主修金融学专业。平时爱看书的她,在山大北京校友微信群看到消息,第一时间在网上报了名。活动现场,她捧着一本《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书籍专心阅读。她说,毕业前选择来北京实习,希望能在北京找一份喜欢的工作。
孙晓晨说,她最喜欢杨绛先生说的那句话,年轻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她希望通过读书会认识更多爱读书的校友,和他们一道培养阅读习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垄礼栋是前来参加活动的第一个读者,他是2014级山东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去年保研到了北京大学医院部深造。了解到山大在北京研究院开展“阅读马拉松”活动,他约了几位好友一起参加。
平时,垄礼栋和同学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做实验和阅读专业书籍上,阅读与专业无关的书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从初中开始,垄礼栋喜欢上了文学,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都是他涉足的领域,他正在读《清明上河图密码》。他说,离开实验室来到北京研究院公共阅读空间,暂时放下了科研的压力,可以全身心沉浸到人文阅读中,而且有校友书友相伴,实在是一种幸福的生命体验。
北京研究院工作人员特意在活动现场准备了《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备校友阅览,并以山东大学创建的年份1901标注阅读编码序号,还向参加“阅读马拉松”的校友赠送了其所在校区的明信片。
文学生活馆与北京研究院携手,通过空间共享,实现了山东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落地北京,同时北京阅读季的活动和理念,也通过“北京研究院-文学生活馆阅读马拉松”延展到了北京之外的山东大学,北京阅读季也因此有了山大元素,融入了山大智慧。
山东大学北京研究院-文学生活馆阅读马拉松活动得到了新华书店总店、北京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青年作家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新蕾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艺术启蒙》杂志、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尼山新六艺书院,以及山东大学新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档案馆、《文史哲》编辑部、信息办、校友办和北京校友会的大力支持。
(文/王大振 刘梦冬 王震 图/刘梦冬)